中国机电网 - 机电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行业标准 | 商务指南 | 技术参数 | 技术专利 | 技术论文 | 节能技术 | 机电协会 | 机电词汇 | 基础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行销 > 深舱“向日葵”:走近海军辽宁舰上的机电兵
P.biz | 商业搜索

深舱“向日葵”:走近海军辽宁舰上的机电兵

信息来源:nicsbuy.com   时间: 2021-05-17  浏览次数:7

  深舱“向日葵”

  深舱“向日葵”,这是辽宁舰官兵对舰上机电兵的礼赞。

  机电兵常年在水线以下的舱室工作。那里是承载各种设备的“迷宫”,更是航母的“心脏”。深舱战位没有舷窗,见不到阳光,但他们心中有光、向阳生长,为每一次战舰远航和战鹰起飞默默输送能量、积攒力量!

  ——编 者

视频编辑:魏晓妹

  时间的答案

  【人物名片】何波,海军辽宁舰一级军士长。2019年被评为海军转型路上“百名好士官”。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

  何波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入伍28年,先后在3艘军舰服役,而且都是当时人民海军最先进、吨位最大的军舰。

  “入对了行,才能上大船。”回忆往事,何波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入伍之初,何波就向班长提出自己要上“海军最大的舰”,想把所学专业从航海改为机电。

  班长皱着眉头看着他:“干机电很辛苦,你想好了吗?”何波不假思索地点点头。很快,他如愿成为一名舰艇“心脏”的守护者——机电专业的蒸汽轮机兵。

  选择到新组建的航母部队,扎根在不见阳光的深舱,何波无怨无悔。他永远不会忘记报到的那天——天空飘着大雪,海边寒风劲吹,可他心里却热乎乎的,非常激动。

  初上航母,何波就碰到难题。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动力系统单元的操作规程。受领任务后,担任区队长的何波迅速行动起来,带领区队全员加班加点、摸排管路。经过几天几夜的忙碌,他们终于摸清了滑油系统、凝给水系统等十几个动力子系统原理,并准时提交了完整的动力系统操作规程。

  每一天,何波和战友们都穿梭在辽宁舰主甲板以下的底层舱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坚守值班岗位,保证航母“心脏”运转正常。

  “火光明亮,闪烁频率均匀,一切正常。”打开观察盖,何波紧盯着主机锅炉里闪烁的火光,在值班登记表上一笔一画地记录着。

  入列以来,辽宁舰的动力系统没有发生过任何险情。这一切,值守在深舱机房的机电兵功不可没。

  辽宁舰执行历次重大任务,何波从未缺席过。这其中很多重要的日子、激动人心的细节,何波也记得清清楚楚。

  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那一天,虽未能站在甲板受阅方阵里,何波和辽宁舰很多官兵一样,依旧军容严整地坚守在值班战位。当广播里传来习主席亲切的问候声时,何波带着舱室值班战友,面朝着检阅舰的方向,庄严敬礼。何波知道,这是属于所有水兵的荣光时刻。

  “工作在没有阳光的深舱,也要向阳生长,如向日葵那样光荣绽放。”何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夜已深,辽宁舰航行在万顷波涛中。何波躺在床上思虑万千,“航母是一所培养人、造就人的大学校,自己能算是一名优秀毕业生吗?”

  时间也许会给出答案。何波知道,在无数官兵的共同托举下,中国海军从小到大、从弱向强,正阔步挺进深蓝。

  一生荣光

  【人物名片】阮万林,海军辽宁舰一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被海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标兵。

  从军30年的一级军士长阮万林,快要退休了。

  作为航母部队第一批舰员,阮万林登上辽宁舰10余年,可与甲板上正在起降的舰载机仅有两次邂逅。

  第一次是“听”。当时,阮万林正在舰岛维护装备,恰逢“歼-15”战机首次着舰。忽然间,“轰”的一声巨响,战机成功降落在甲板上,阮万林心潮澎湃。

  多年后,舰上组织退伍士兵观看舰载机起降。阮万林作为机电部门的组织者,一同登上舰岛舷外平台,终于亲眼见到“飞鲨”一飞冲天的震撼景象。

  更多的时候,阮万林都坚守在深舱。作为一名机电兵,他早已习惯了见不到阳光的日子,以及高温、高湿、高噪的“三高”工作环境。

  入伍之初,阮万林被分到扫雷舰。扫雷舰的排水量只有500多吨,但他依然发出感叹:“哇,这条船这么大!”没想到,十几年后,他会登上一条比扫雷舰大百倍的船。

  那时航母部队选人,有过多次接舰经验的阮万林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其实,当时他妻子刚刚随军到舟山,女儿也在当地上小学。调到航母,意味着又要重新开始两地分居。

  带着对家人的愧疚,阮万林一路北上,参加进驻航母前的培训。

  首次登舰的那天,阮万林和战友们都无比兴奋。“记住啊,是左腿先迈上去的,还是右腿先迈上去的。”大家彼此打趣着。

  登上航母后,摸清管路、熟悉装备成了阮万林心中的头等大事。冷媒水、通风、蒸汽、冰机管路遍布全舰,如同人的血管遍布全身,错综复杂。阮万林和战友们需要将每一道管路的分布摸排清楚,将图画在纸上、记在心里。

  这项工作即便是对阮万林这样的老兵,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阮万林回忆道:“航母系统跟驱护舰完全不一样,最初的压力确实不小。”以前的经验不能照搬,那就从零开始,一步步蹚出一条路。

  阮万林和战友们每天戴着口罩、顶着头盔,穿梭在各个舱室,用锤子反复敲击管路,听声辨别其走向分布。那时航母尚在施工,每天摸排结束后,大家都是一身灰尘。即使在数九寒冬,汗水也能将衣服湿透。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们终于画出完整的系统图。

  工作逐渐走向正轨,但阮万林还是闲不下来。“老阮有个习惯,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手电筒,到处照,”班长黄卫特别佩服阮万林,“他真的长了一双火眼金睛,用手电筒一照,就能发现角落里某条管路的细微问题。”

  “新兵一见我就怕,因为我总督促他们学习,经常临时提问,”阮万林说,“这个岗位是靠专业吃饭的,专业必须过关。”

  “这条船倾注了我们的心血,你看,头发都白了。”阮万林指了指自己两鬓的白发,笑了笑。长年累月的舰艇生活、紧张的工作节奏,使不到50岁的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30年的军旅生涯,阮万林从小船走到大船,感触颇深。他说:“我此生最自豪的就是一路见证海军的发展壮大,见证航母一步步生成战斗力。”

  “工匠”传奇

  【人物名片】王丕军,海军辽宁舰一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4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被海军评为优秀士兵标兵。

  海浪翻涌,辽宁舰斩浪向前。

  水线之下的机电部门舱室里,一根根密密麻麻的电线错综复杂。一级军士长王丕军手提工具箱穿梭在各个战位,像是一名巡诊的医生,检查着舰上的电路情况。

  2012年11月,“歼-15”战机首次着舰;2016年12月,航母编队首次实弹演习,场面震撼;2018年4月,辽宁舰亮相南海大阅兵,举世瞩目……作为第一批航母舰员,王丕军见证了辽宁舰众多的“高光”时刻。

  “高光”的背后,是王丕军和战友们的默默坚守。甲板上的鲜花、欢呼、检阅都与他们无缘,他们只能在任务结束后,从新闻中感受那份来自现场的自豪。

  “机电兵的工作就是这样,也没啥可遗憾的。”说起这些,王丕军总是云淡风轻,“可正是因为有我们机电兵的保驾护航,全舰的电力供应才更加安全可靠。”

  那年,怀揣着“航母梦”走上辽宁舰,王丕军在航母管线的“迷宫”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长征”。当时,尚在工厂改造的航母配电设备多,又没有图纸与实际线路相对照,建立电力速查手册就成了当务之急。王丕军和战友们白天钻深舱查电路,晚上总结常用设备位置,忙得走路都带风。

  机电长看到王丕军的笔记后,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后来,以这本笔记为基础,电力速查手册建立起来。经验证,王丕军和战友们绘制出的电力网络结构图居然比设备厂家的原始图纸还要精准。

  “电力负载不够用,如果重新铺设线路,工程量太大,能否将现有组网模式进行优化?”试航时,如何保证供电、缩短备航时间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个难题解不开,肯定影响下一步的训练任务。”王丕军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他仔细研究电路方案,与专家反复研讨,优化电力系统组网运行模式,并最终拿出一整套供电方案。

  经过试验,电力系统供电提速,备航时间比之前大大缩短。一同参与试验论证的院所专家都忍不住夸赞:“王丕军不愧是航母电力的‘万能表’!”

  10多年下来,全舰的电路图,王丕军做到了“一口清”;电路出故障,他一遍即可找准备品配件,成为辽宁舰上名副其实的“万能表”。

  除了专业能力,年近半百的王丕军体能素质也相当引人注目。“个头不大,能量很大”,是官兵对王丕军的一致评价。

  “深舱整天不见阳光,体能充沛才能更好地工作。”航母出海期间,机库就成了他的健身场所。去年体能考核时,王丕军综合成绩排全舰第二名,各单项考核分数都在110分以上,舰上很多年轻小伙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不是每一个传奇都惊天动地,默默无闻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值守深舱,当好‘工匠’”,王丕军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经意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重任如山

  【人物名片】黄爱建,海军辽宁舰二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

  “爸爸,你们这次出海要去哪儿啊?”面对儿子好奇地提问,黄爱建只能摇摇头:“这是秘密哦!”

  后来,儿子终于在新闻里看到辽宁舰执行任务的报道。他紧紧盯着电视画面,想从甲板上一群“海洋迷彩”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其实,他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因为爸爸曾经告诉过他,自己的战位在深舱里,那里距离飞行甲板很远。

  几年前的家属开放日上,黄爱建曾带儿子登上过辽宁舰。参观完食堂和机库后,儿子兴奋地在宽阔的甲板上跑来跑去,禁不住欢呼起来:“爸爸,你们船真大啊,伙食也特别好。”

  “吃得好,是因为我们工作干得好呀!”黄爱建冲儿子眨了眨眼睛,笑了起来。作为区队长,这话他说得很有底气。

  辽宁舰大大小小的舱室,几乎都留下过黄爱建的足迹。为保证消防设备正常运行,黄爱建和战友们每更次都需要检查一遍所有设备。全舰的通道分布、火灾探测传感器的位置,他都了如指掌。

  相比其他的深舱机电兵,黄爱建所在的区队拥有独特的“观景平台”——视频监控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实时观测到各重点部位的影像。历次“歼-15”战机在甲板上起降,黄爱建都是坐在视频监控台前观看的。不过,他的心思并不在海天之间,“每次有大任务,心都是揪着的”。

  生活中的黄爱建像个老大哥,对战友总是格外照顾。过年时,他主动坚守岗位,把休假机会让给家中有事的战友;周末他主动替班,让许久未下码头的战士出去透口气。一桩桩、一件件,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可一到工作中,黄爱建就变得“锱铢必较”。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他都能发现,而且一定要处理到位。

  那年,辽宁舰进厂坞修。全舰很多部位都在进行涂漆和打磨切割作业,舱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和飞扬的粉尘。

  在这种环境下,黄爱建全程驻舰。他每天穿梭在各个管路通道,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装设备不合理的地方。等到坞修时,黄爱建一口气提出140余条修改建议。

  对于黄爱建的建议,设计方赞不绝口,施工方却头疼不已。但黄爱建坚持自己的原则:“装备由我操作,我当然要负起责任。”在他的坚持下,各方通力协作,推动装备不断改进。

  坞修后首次实际供水前夜,黄爱建和区队战友对全舰进行了地毯式检查,确保所有消防管路、设备万无一失。

  数百个消防栓、数不清的管路阀门遍布全舰。那天晚上,各组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才陆续完成检查工作。

  几个小时后,黄爱建启动消防泵,消防水顺利进入各大管系和用户,坞修后首次恢复消防水供应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工作虽然辛苦,但黄爱建心中却充盈着一种满足感。如山般的重任使他深深融入航母,也融入了一段历史。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机电网证实,仅供您参考